分卷阅读27(1/2)

    是除夕午抵达京城。

    方思慎又跟着导游找到附近一家复印社,打印发给学生的资料和讲义。

    午饭后,宾馆中载着京城来采风的师生一行前往黄河岸边禹门古渡。

    老远便望见一带混黄的江奔腾翻,最窄架了一座钢索桥。那被两岸石束缚着,犹如旺火灶上一锅疯狂沸腾的泥汤,似乎能把钢索桥都熔化掉。

    “黄河黄河,原来真的这么黄。”一个学生喃喃自语。

    汽车就停在桥。众人车才发现,脚面至少十几米。岸边尽是平方崖,层层叠叠,远看只觉厚重,离近了才发现有多险峻。因为常年被河冲刷,山崖寸草不生,光如镜,尽还隔着好几步距离,也叫人不由自主抓住护栏,生怕脚一个溜,便万劫不复。

    胡老师使劲拍手吆喝,把学生召集拢来,围成一圈。

    学生们展开手里的资料,听方老师讲解。声轰隆,必须放开嗓门吼叫才听得清楚。

    “各位同学,咱们现在站的位置,就是禹门古渡。桥有块石碑,一会儿大家可以去观察观察。以这座桥中线为界,这边属晋州河津,那边属关中韩城。现在请同学们往两端看,提问,桥为什么建在这儿?”

    上有学生回答:“因为这个位置最窄。”

    又有人补充:“因为两边的山差不多。”

    方思慎:“没错。两岸峭夹峙,形如门阙,这就是龙门峡,传说中鲤鱼跃过去能够变成龙的地方。《太史公自序》里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既然叫‘门’,自然两边都是,那么太史公究竟生在龙门的哪一边呢?这就是为什么,两千年来,河津与韩城争夺太史公故里名号,一直争不明白的原因。”

    “啊!”学生们望着一相隔又被钢桥连接的两岸峭,恍然大悟。

    方思慎举起手里的地图:“太史公自己说生在‘河山之’,毫无疑问,‘河’指的是黄河,‘山’指的就是龙门山。据‘山南北谓之’的惯例,河津位于黄河北侧,因此有人认为他应当是河津人。但是也有很多人提,黄河在这里只有极短一段为东西走向,整却是南北走向,古代地名也有‘山东西谓之’的习惯,所以认定黄河西面的韩城才是太史公的故乡。”

    学生们的兴趣都被吊了起来,纷纷拿着地图对照实际地形仔细察看。

    “所以,”方老师大声宣布,“咱们这次采风的任务,就是找太史公真正的故乡是哪里!”

    第〇一三章

    第二天上午,发前往文化馆。三个西装革履的男人站在大门,车才停稳,便迎了上来。看见胡以心,领那个赶过来握手:“哎呀,迎,迎从中央来的老师和同学们哪!”

    师生们虽然吃惊,好歹也见过大场面,见招拆招,互相致意。

    胡以心介绍方思慎:“这是我们随行指导专家,京师大学国学院的方博士。”

    那三人开始把方思慎当作了学生,见没穿校服,以为是学校的实习生。大惊之,连忙过来握手:“啊呀,方博士!幸会幸会!真是年轻有为,年轻有为啊!哈哈……”

    方思慎很不习惯这派,挤微笑,握个手,退到旁边。

    互相介绍过,原来这三位一早便在门恭候,一位馆,一位副馆,拿钥匙的是主任兼研究员。

本章尚未完结,请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