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2)

    文案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个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你该山啦,

    不过呀,

    带上咱们庙里祖传的那只狐狸吧。

    ☆、第一章

    恒光师父,不送了。络腮樵夫扶着一个素簪妇人,站在松山寺山门前,连声说。

    他们今天来向住持谢,可惜住持有客,看再不山天就黑了,才让寺里唯一的一个小居士送门来。

    松山寺是个年代久远的老庙,除了老住持外,就只有个十三四岁的小徒弟恒光。平日寺里人少冷清,但香火却从未断过。这其中有山脚村民虔诚的缘故,但也因为老住持佛法,远近百姓都受惠良多。

    这对夫妇便是受惠百姓之一,前月妇人上山拾柴,被山迷了,失了神志六亲不认,家人不得已把她缚在家里,上山请了老住持帮忙,这才让妇人恢复过来。老住持的慈悲名声远近闻名,乡邻有了什么事,也都愿意求一求松山寺,即便无事,逢年过节也都上山来旺旺香火。

    在这一带还早有传言说,百年前了一个凶残无比的妖怪,方圆百里的百姓都被妖怪闹得不得安生,当年松山寺一个住持带领全寺和尚山与妖怪死斗,几乎是全军覆灭后才把妖怪镇在寺底,至此松山寺也从此不复当初气派,到了今天,竟只剩两人还在守着这座老寺了。

    恒光合掌笑:石阶路,施主小心些。

    两夫妇连声应着,又说了一叠激的话,这才山去。

    直到夫妇俩的背影都看不见了,恒光才掩了木门,提了客堂里那对夫妇留的素糍粑,朝禅房走去。

    他在门外等了一会儿,才轻声叫了声师父。

    老住持应了声,恒光提了糍粑推门去。

    师父,客人走了?恒光把篮放在桌上。

    恒光。老住持看着小徒弟,睛微闭:你把桌上的盒拿来,过来坐。

    恒光听话把桌上一个古朴的木盒拿过去过去,挨着老住持坐了。

    他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松山寺来,由老住持一手养大。寺里只有他们两人,老住持也不太拿规矩拘束他,说是师徒,更似祖孙。

    老住持不知在想什么,拿着木盒半晌都没说话,恒光到底是孩,等了半天,开始低的蒲团。

    你知今天来了什么人?在恒光又蒲草后,老住持才开了

    恒光抬:是不是远方有人又要请师父帮忙的?

    老住持的名声不小,不只附近人家,也常常有人远而来求助。

    只是恒光对这有些不兴,家人当然要慈悲为怀,可是他的师父年纪大了,近来天凉,常常咳嗽到天亮,恒光是很不舍得让老人家远门的。

    老住持摸摸恒光脑袋:是远客。

    恒光想了想:师父,是很难办的事么?我都大了呢,我代你去吧。你为我剃度了,我就是你唯一的亲传弟,年纪轻一些也没人能挑的。

    老住持什么都好,就是一直不愿意给恒光剃度,恒光从小就盼着什么时候能和师父一样剃个光溜溜的脑袋,他总觉得这样看起来威严些。

    莫再想着剃度了。老住持说着,打开了木盒,恒光看到里面黄布上托着一串紫檀珠串,光莹泽,一看就是上品。

    老住持把手串放到恒光手心里:今天来的,是你家的人。

    恒光撅嘴:我家就在这里,还有哪里能有人来?

    老住持咳了一声。

    恒光有愿:好吧好吧,是林妃派人来了么?

    林妃娘娘。老住持纠正他:你要叫她母亲。

    恒光垂睛,看着手里的珠串,没有说话。

    恒光从小在松山寺大,母亲这个概念,对他来说比佛祖还要象。

    也常有妇人带了孩上山祈福,恒光从小看在里,也并不觉得有多羡慕他不知有母亲的好,况且他自认是个家人,自然也不为那俗事困扰的。

    再说了,他有师父呢,老住持一定比那些不时拧着孩耳朵喝骂的妇人好得多。

    老住持并不瞒他的世,林妃当年产,送了一个到千里外的松山寺给老住持抚养,另一个留在皇城恒光家里其实很富贵,这他都知

    不过恒光被送来的时候还太小,这些年这样大,也不觉得寺里茶淡饭的生活苦,佛经念得多了,对传说中的锦衣玉也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对自己的遭遇,倒也没有什么怨恨。

    日久了,甚至对自己为什么会远离家人,被送来当和尚的原因也不好奇了。

    恒光不怪母亲为什么把自己送走,没有养育恩,母亲也当没有过他这个儿,今后不提尽孝,那这段俗缘就算两清啦。

    可是他这么想,人家未必赞同。

本章尚未完结,请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