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2)

    河,像一藤儿上的三丝瓜连络在山坳间。孟建民是在汽车制造厂技术工人。“好人好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这批单薄、脸上尚挂着懵懂青涩表的男女学生青年,十八九岁、不满二十岁的青年华,就这样被禁锢在山腹地之中。

    这些兵工厂在地图上本不存在,十多年里隐秘不为人知,力求一旦爆发侵略战争,军队都不来,都打不着他们。

    当然,鸟都不拉屎炮弹都打不的地方,人一旦来,轻易就甭想再去,就憋在山里。一座兵工厂,数千名全国大城市奔赴来的青年,汇聚一地,连带附近的家属宿舍大院、医院、合作社,就是一座封闭的小社会。

    生不在此,死走不了。

    孟建民年轻时实打实是个帅小伙眉大,家属大院里人称瘦版“赵丹”。

    他来的时候才十九,离开亲人八年,如今自己娃都有了。这批知识青年即便吃黄土喝西北风,人总要大,都到了婚育年龄,又憋着不去,于是发展,繁衍生息。孟建民就在厂里找的对象,同路从北京过来的一名女青年,名叫宝纯的。

    家姑娘相貌一般。俩人站一起,男的英俊女的平庸,乍一看都不像一对儿。

    周围偶尔有人会说闲话,姓的人家家里是回民,回汉不婚,孟建民你怎么偏找个回回。

    可这帮年轻人,都多大岁数了,能上哪儿找去?那年代,那旮瘩大儿的地方,还什么回汉婚不婚呢,只要是个女的就成。山沟条件极其艰苦,粮基本生活用品都要每月大卡车从外面往山里运。年轻人一个个儿饿得颧骨凸球外暴,脱了衣服肋条起伏。缺吃的时候,哪顾得上猪还是,只要不是人,抢着吃,抢不着的偷着吃,谁不抢谁就饿着。

    孟建民考虑过。他觉着俩人都是北京过去的,老家在一地方,有共同语言。

    结婚时,两就在家属大院合作社里,请人给一张黑白小照。工会送了脸盆壶和牡丹图案的床单。仪式简单,厂技术骨孟建民送给老婆一本“红宝书”,说“祝你革命到底”,宝纯接过小红书,照例回答一句“主席万岁”。

    孩儿他妈还没院时,在医院里喂,俩儿抱不过来,喂了这个那个哭,喂完那个这个又饿起来了,都不够吃。

    期缺乏营养,又怀的双胞,俩儿来都有些羸弱。哥哥甚至比弟弟还要瘦小。

    大的那个因为脑袋过地,从胎里先给土地爷磕了个响,脑门儿留了一疤。医院里又没箱,条件奇差,厂领导过来说,给喂了粉和营养最终喂了院。

    给娃起名字时,孟建民一胳膊肘抱起一个,把俩儿抱怀里看着,想了想,说:“这个稍微些的,是弟弟,叫孟小京。”

    “这个半路掉来的,脚贼快,格活泛,脑门磕过,命还大!……就叫孟小北吧。”

    他抬起左胳膊,亲了孟小北,亲在红通通的额……

    孟建民是老孟家唯一的儿

    他初中念的八十中,是班里尖生,班。朝区两所重校,男“八十”,女“朝”,是当时特好的学校。倘若没有十年浩劫,他初中毕业应当留校,顺理成章念完中,能考上首都很好的大学。

本章尚未完结,请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