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1/2)

    北赶回厂里,然后回营,随时待命。

    当天中午,唐山发生毁灭地震的消息已然通过电台、厂里大喇叭通报和群众奔走相告相传,传遍汽车制造厂整个儿几大片家属宿舍区。厂房当天午停工,许多工人涌工会和厂领导办公室,家属大院门黑压压一片人,大伙全都急了!

    岐山山沟里风调雨顺,离北京远着呢,这些人为什么急?因为许多人的家都在北京,是从北京来的。

    父母、兄弟妹、亲人,他们的家,全都在北京。

    那夜,西沟无眠,万家灯火不灭。

    当时通讯条件极不发达,震区打不电话。官方消息又极模糊隐晦,没有即时播报死伤数字,然而一切蛛丝迹边角的信息都透来,这是一场毁灭的灾难,唐山夷为平地,而且波及北京。

    当晚,就有几百名工人携家带,堵在彻夜亮灯的厂领导办公室门,集请假,要求回北京。

    当初从北京过来岐山开荒建厂的青年,一共八百多人,都已人到中年。

    领导说:“不能,我们不能,你们现在都要请假,工程、产量还上不上了?”

    职工们说:“我们还顾得上开工,还尼玛有心思这月效益产量?!老的家都没了!”

    厂领导试图劝导,咱们耐心等北京那边儿的消息,中央不会不队正在救灾,国家不会不你们这些人的家

    在厂里了十多年的老人儿,几名辈分最老的职工,悲愤地吼,“国家就是从来没过我们这些人的家!”

    “咱们窝在这沟里这么多年,唯一念想就是北京那个家,家在哪儿呢家震成什么样了,爹妈是被埋了还是活着,好歹得回去看上一!!!”

    群激烈,愤慨,要求回京,也是多年压抑郁结的一民怨,在地震大灾面前发得淋漓尽致。

    这么些年,一拨一拨的知识青年拿到指标或者走了后门,回城了。

    更多更多的人,留在这里回不去,看不到回家的希望。当年响应号召奔赴三线报效国家的一腔血,青年的理想与意气,抵不过艰苦岁月,捱不过风霜与年。当变革的洪,谁甘心落于人后?谁愿意沉底历史漩涡的牺牲品?……

    那一回是岐山兵工厂历史上,第一次濒临工人暴动的边缘。

    全厂青壮职工聚集在场空地上,堵在厂办公室门前,等待北京的来电,等来的却是唐山人间地狱殒命几十万的消息。

    隔队大院的官兵再一次动,少棠他们连队的人扛着枪,在空场四周警戒,维持秩序,劝诫威慑涌动爆发的人群。

    有人冲撞士兵,想要冲击办公室小院的大门。

    有大兵拿枪扛着人群,吼“不要再挤了,再挤开枪了”。

    少棠心里惦念孟建民安危,频频回张望人群中的孟小北。

    这事就这么寸,孟建民几年没有回过北京,偏偏在这么个季节去探亲,就赶上百年一遇的大地震。少棠着枪,攥着那冰凉的枪,手心频冷汗。孟建民这个人,就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这人怎么走到哪都捞不着个好?

    建民还把孟小京也带去北京玩儿了,那爷俩真事可怎么办?

    孟家老太太还在北京,家里五六人,八里庄的楼塌了吗?人都平安吗?

本章尚未完结,请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