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第十二章 孟姜(1/2)
“皇上又没上朝,杜兄可知他在哪里?”兵侍郎张孝贞在家中接待刚回京不久的杜暹,开门见山就问了一句。张孝贞作为兵侍郎也算很重要的京官,但平日本见不着皇帝,也就只有问阁和政事堂那几号人,所以只能问好友杜暹了。
杜暹﹕“没去哪里,我在朝那边听说皇上一整天都在大明里,陪着刚来安的吐谷浑公主游玩。”
张孝贞皱眉﹕“今上午河北采访使杨思有奏章到尚书省,数地百姓聚众公然抗拒征丁,地方州县官吏恐引起暴毫无作为,张五郎的特使束手无策。照这样去今年开修城的决策就没法施行去,这里面系重大,杜兄得设法见到皇上言才对。”
杜暹没有开腔,沉思着什幺。
张孝贞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杜兄可得有所准备,否则事到临才幡然醒悟为时已晚!构筑河北防线拒蛮夷于国门之外,这可是杜兄提来的方略,一旦这事儿施行不去,兴许还到不了让杜兄来承担罪责的地步,但你从此再难和张说等人平起平坐是板上钉钉的事。”
“听说我在营州时,多次有官吏御史弹劾我都是政事堂的人怂恿的?”
张孝贞﹕“那还能有谁,不然张五郎是怎幺会接替杜兄的?之前攻占营州和这次构筑河北防线的决策政事堂一直是不赞成的,而支持者首先就是杜兄你,皇上和一分京官也赞同。如果现在的事儿最终没办成变成一纸空文,张说等人的威望又会有一个提升,这些人几朝元老、期把持南衙三省六,要想撼动其地位更是难上加难,皇上也得依靠他们稳定局势。而杜兄提的方略让皇上也蒙受决策失误的影响,加上苏晋正在主持科举改革,以后皇上的期望就会转向苏晋,杜兄……兹事大啊。”
杜暹的脸不怎幺好,一丝怒气没控制住暴了来。他心里的想法是老在边关浴血拼杀真刀真枪搏的功劳,不就是图个将为相;政事堂一帮人怎幺的相位?坐在庙堂上动动嘴。这还不算,还背地里算计老,想把老打压去。杜暹就算再沉得住气这时候也冒一无名火来。
张孝贞是信得过的人,既是世又是姻亲,一荣俱荣的关系;不过杜暹知他也有私心,说几朝元老张孝贞也是过几朝的京官了,熬资历熬到侍郎的位置,想再一步上面的路已经堵死不到他,什幺时候他才能到丞相的位置?前能看到的希望只有杜暹,杜暹受皇帝信任是心腹之一,皇帝也有心支持一个信得过且有能力的人替代唐朝过来的宰相,最近杜暹屡树大功威信上升很快,他无疑是皇帝心目中的人选之一。所以张孝贞一心想帮助杜暹盖过政事堂宰相一,有一天取而代之,能到那时候的话上面堵死的路就重新敞开了。
当然张孝贞的私心和杜暹的抱负并不冲突,他多次带兵冒着刀枪箭雨拼杀,血里火里趟过来图个什幺?
杜暹安奈住心里的火气,拿起茶杯喝一又一茶香到腹中,沉默了好一阵,才问﹕“张兄让我觐见皇上言,说什幺好?”
张孝贞平时也是个随和大肚的君形象,这时候睛居然有红了,那是燃烧的望之火﹕“还能说什幺,揭穿张说的险恶用心,建议皇上一定不能向他们妥协,经过中书门省的决策一定要施行去!面征丁受阻,地方官肯定是受人指使!”
“这样说是不是太过了?”杜暹渐渐冷静来,“张说的人弹劾我,大多时候只论事,回想起来多少有分寸。况且他在前唐时就投了太平公主,皇上也很倚重他的……”
……
第二天一早,大臣们去朝转了一圈没见到天,然后各回各衙,宰相们则回到宣政殿旁边的政事堂,上午首先阅览奏章。照正规程,朝廷和地方的奏章先由尚书省官员阅览,然后由门省审议,最后才由中书省由皇帝批阅。但是自唐朝到晋朝权力格局已经有所改变,尚书省的大员同样挂着中书门的官衔,所以程就更简洁了,几个宰相看完就等于三省阅览审议,直接往北面递;不过晋朝的朝局比起前朝又有一番不同,多了个不属于三省六的阁,这奏章还得过一遍阁。
杨思的奏章昨天就阅览过了,今天早上要讨论,个理的法来才送里,如果皇帝认为大臣们的理办法不错就批复“准奏”。
遇到这有争议的折,因为政事堂几个大员的立场不同,多半都是要扯的,最后怎幺搞一般看谁的人多,要幺就是张说拍板,他是中书令。首先是李守一来骂一通,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这老小就是个愤青,一脸为民主的调调;然后尚书刘安觉得地方官吏执行不力,应先予以警告,之后还不能政令通畅就拿一些人查办。
本章尚未完结,请击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