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8(2/2)

    因石青的执着,连带着县令的政绩也好看了许多,他自然是十分兴。

    近些年皆没传来什么大的天灾的消息,而抚州更是风调雨顺,许多人对于“救荒”一事便有些迟钝。只是童历瑜曾在淮南为官,见过严重的旱灾,百姓颗粒无

    柳参军也不大清楚:“这似乎并不是黄穋禾,这是张家的一位郎君所提供让临川县石县尉初次栽,后再广纳这借给百姓而来。”

    考课上有降等,便也有考。而在寻常的职分并无错的前提,也无减少的,只是在农业收成增加五分之一便能考一等,凡是在考课上有中等以上的便能升官加禄。

    此事自然有司田参军去办,柳参军想起张鹤提及的土豆,便:“说来那张家二郎君也是个品行端正、在农事上也颇有能耐的少年郎,去年清河村发现了一,无人知晓,可他却偏偏十分兴趣,将那芋带回去栽培。结果经他细心栽培,还真来了,并编写成一本书。”

    另一边,石青亲自带着人到临川县各乡去登记向官府借了青苗的人家的产量,而除了个别人家因混了自家留的谷而导致产量只在三石左右以外,其余的无一例外都有三石五斗。

    童历瑜琢磨了一会儿,:“那这稻谷叫‘清河稻’?”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别苗米之数不必变更,临川县的稻谷加收一斗。”

    与其向百姓买,他倒不如以秋税的形式将那些稻谷收上来,再借给抚州各县的百姓,如此一来,也合乎朝廷的规矩。

    童历瑜,又:“了几千亩,还是少了些,今年秋税,让临川县不必上苗米,稻谷便可。”

    “他给芋起了名,叫‘土豆’,是一只需要一个土豆便能几十个新的土豆的芋,可充谷之半。若是遇到天灾,百姓缺粮,这些芋可救荒、令百姓充饥。”

    “可如此一来,也是以苗米的斗数来收吗?”

    一开始百姓对此总是会怀疑与不乐意,可一旦发现丰收后,便立改变了态度,纷纷说起这谷的好来,导致谷之名迅速在临川以及邻近的县传播开来。

    石青当初从官府共借去五百多石谷,除了被柳参军在官田的那些,也还有三四百石,足足了几千亩。几千亩的总量加起来近两万石,而两万石已经是旧年一万亩田才能有的产量。

    “张家?”

    抚州刺史童历瑜也从县令与柳参军呈上的文书中发现了临川县今秋大丰收,便召来柳参军一问,他才知原来柳参军先前迫百姓借贷青苗,便是为了让他们都上这样的谷

    “是呀,石县尉认为它自清河村,以清河村来命名最妥当。”

    “便是张家庄的张家,他是张少卿的侄儿,如今在清河村。”

    童历瑜问柳参军:“这稻谷不是黄穋禾吗?”

    这一消息让临川县的县令一改以往无所谓的态度,他找石青要来所有记录好的文书检查了一番,心中欣喜不已。

    和多数人一样,童历瑜听说芋时,兴趣显然并不大,他随:“那是什么芋?”

    虽然稻谷加收了,可当稻谷舂成米之时,剩的也恰巧与苗米的税一样。况且临川县许多地方都大丰收,他也没另外要求加收赋税,已经足够让临川县的百姓呼的了。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