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1/2)

    菜式倒不是很里胡哨,而是以清淡的为主,这两天薛父一直在外面吃宴席,也要清清胃才好。

    老爷,这个碧梗粥你倒是可以多用一,细泽柔腻,滋养脾胃,也能缓缓这两天外面的油。薛母亲自盛了一碗给薛父,白瓷莲碗映衬着微绿的稠粥,也有着淡淡的沁人心脾的稻香。

    蟠儿也是,这个可以多一些,你不是喜吗,这个可是从京城庄上特异送来的。薛母又给薛蟠添了一碗。

    薛蟠却被京城庄这四个字给引起了注意力,他有心想要多问一,当的局势,却也知过多的事父母不会和自己说,怕自己累到,而过的事,怕是他们也不知

    正想着,薛蟠舀了一勺的碧梗粥送中,这粥煮的稠,依稀还能看它是碧梗米时,颗颗饱满,细而微绿的原貌。可以说晚上一碗粥,比起那些大鱼大更符合胃的需求。

    薛蟠吃着粥,不得不承认,曾经文人对于这的赞叹,就像是袁枚说的那样,光是看得到汤,而忽视了米,或者光是看到慢慢的米,而不见汤的,都称不上是好粥。充其量也就能获得一个泡饭的称号。

    只有像是面前的粥,将和米的比列完合,柔腻如一,当用勺舀起来,可以看到稠中带米的汤,才算是粥了。

    一顿饭用的舒心,一碗碧梗粥肚,那上带的寒气也都消散了。

    薛父想起了在京城的庄,即便是富贵人家也不能轻易的用像这样的碧米。庄上的人来送年货时,有没有说京城的事。贾府那里有没有新鲜事,你那里还是让珠哥儿在读书?

    薛母听到这个问题,倒是想起了庄上的人说的王夫人现在就指着贾珠能够考一个好的功名。她的养的儿比蟠儿大个一两岁,据说很是听话,他生的时候薛母倒是见过一面,看上去是个安静的小儿。只是后来生了薛蟠,而薛蟠又有了这样奇怪的病,薛母就没有再去京城了。

    一方面贾府自从贾代善贾公过世了之后,就有奇怪的变化,人们闲言碎语对薛蟠也不好。另一方面,薛蟠的病也是要静养,不可能舟车劳顿。

    还是老样吧,让珠哥儿认真用功,我估摸着想要有个堂堂正正的功名傍生,而不是像她贾二爷那样只能捐一个官。只是,老太太偏二房,现在据说是他们住在荣禧堂里。薛母倒不是多注重规矩,而是想着贾家一面说着要守规矩,另一面又有外人看不懂的地方,倒是无端惹人闲话。不过毕竟一个在京城,一个在金陵,两家也过不到一起去。

    薛父听着贾珠一味用功学习的话,用手摸了摸薛蟠的脑袋,蟠儿倒是不必如此,还早呢,不急可以慢慢来。薛父觉得薛蟠在课业上的聪明要是能分给他的一半就好了。

    薛蟠没有抗拒薛父的脑袋行为,反而觉得父亲手掌的温度,似乎换缓解了他的痛。

    一家人稍微聊了会天,夜,薛蟠也辞别父母,回到了自己的别院里。

    薛蟠取了那本专门记录的谱,记了今晚的碧梗粥。突地他想起了刚刚忽视的一件事,碧粳米不就是以前谢墉在《味杂咏》中提到过的清代贡米,只有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赫才能使用的东西。

    这米是京米的一,并且是其中的上品,在玉田县植,以米粒细而微带绿闻名。而那些短而大的,泛白非绿的则是品了,只是一些仿冒的玉田米。

本章尚未完结,请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