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周岁礼(1/2)

    杨沫沫本就识得字、前世书也读得够多了,心想日后只要缠着杨大郎让他稍微教一自己繁字,那大后看书、记账和数数应该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至于成章、把后人的诗作拿来用借以冒充才女,杨沫沫可是一兴趣都没有……所以杨沫沫首先把代表“士”的几个事排除在外、不打算抓他们。胭脂粉、珠宝首饰这些杨沫沫也都不兴趣,她甚至担心自己若是抓了这些东西,杨大夫妇为了让她过上相应的日把她送去给人家当妾。而厨艺杨沫沫前世倒会一些,日后偷着学一些家常小菜应该也不难,不需要特意往这方面去学……于是杨沫沫用排除法把边的东西先后筛选了一些掉,最后把目标定在了绣线和上,这两样东西虽然是杨沫沫最不熟悉和最不拿手的,但杨沫沫知古代女一辈居简、不怎么抛面,她们大多靠些针线活来补贴家用。杨沫沫还知手上功夫了得的女,赚的钱不比埋地的妇人少,而这针线活儿若想得好,关键之则是在“样儿”、“绣功”和“”这三上。杨沫沫自诩以她的见地一定能设计新颖的样来,也难不倒她,所以只要她把绣功练好了、就有能力把那些新颖的样绣来,那维持自个儿的温饱也就不成问题了……所以杨沫沫最终把刺绣定为自己首先要学的傍本事!打定主意后杨沫沫上伸小手,毫不犹豫的将那把五彩绣线抓在手里,在大家还来不及表态前,她上伸另外一只手把绣用的抓在手里,以定的态度向大家表明自己日后想要学的是刺绣……一旁一位大婶见状,连忙挑了些好听的话儿赞:“八娘真是个懂事的孩,才满周岁就知小娘们最该学的本事就是女红,也没选那些吃的玩的事。”方氏也跟着赞了句:“可不是嘛,八娘要是把这手上功夫学好了,日后也能绣个手帕什么的换钱给家里补贴家用,要是能学成绣娘那就更好了。”这女红活计大分为纺织、刺绣和纫三个方面,而杨沫沫抓的绣线其实代表的就是“女红”,所以上有人接着说:“就是不当绣娘,织得一手好布不也能补贴家用?”“八娘把女红学好了,多给家人衣裳也不错!”“八娘这闺女可真会选,要是她选了文,大你还得钱送她去书塾读书,可这女孩儿就是读再多的书将来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到来还不是竹篮打一场空?”几位近亲好友的话儿虽说得直白鄙,但倒也不无理,杨沫沫听了心里也小小的得意了一,为自己的英明决定窃喜不已。而杨大本就不在乎杨沫沫会选什么事,所以众人一挑好话儿说他就乐得何不拢嘴,连连谢:“多谢吉言,大家伙儿请到船用饭,我浑家已煮了寿面招待大家伙儿。”这船上的地方小,所以刘氏就在厨房边上搭了几张桌,把面往桌一端就扯开嗓招呼近亲好友船吃面,而杨沫沫的抓周儿礼,也以大家伙儿闹闹的吃着寿面划了句号。杨沫沫以为大家伙儿吃完寿面各回各家后,刘氏就会把她这红彤彤的新衣裳给换来,哪知待那些近亲好友一走,刘氏就又开始忙开了,先把从村里借来抓周的事都给还回去,接着又到山上摘了一把鲜艳的和千日红。杨沫沫这边正不解刘氏怎么突然去摘了一大把儿回来,刘氏那边却已招呼上方氏,让她帮着提刚刚祭祖的那些祭品,自个儿则一手抱着杨沫沫、一手拿着和千日红,一路往上山的寺庙走去。待路上遇到几个相熟的人相互打招呼,杨沫沫才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刘氏是要带她去山上的寺庙“拜七娘”。杨沫沫不知何为“拜七娘”,所以一路上都竖着小耳朵仔细听刘氏和方氏的谈,最后才明白所谓“拜七娘”乃是闽南一带特有的风俗,这一风俗中的“七娘”也被闽南人称作七娘妈,是闽南一带所有小儿共同的“娘”,也是一位受闽南人尊崇的神明。闽南一带的小儿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小儿,除了带上丰盛的祭品外,还会另外带上一些与千日红到寺庙里祭拜七娘妈,祈愿七娘妈保护小儿平安大。

    杨沫沫其实很想问一问刘氏,为何“拜七娘”除了贡品外还要带上与千日红,不过刘氏和方氏一路上都没讨论到这个问题,杨沫沫也只能把带这两理解为“拜七娘”特有的风俗习惯了。到了寺庙后刘氏便抱着杨沫沫开始虔诚的祭拜,祭拜的仪式和平常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刘氏祭拜完七娘妈后,从袖里掏一枚铜钱和红线,先是合在掌心绕着香火转了三圈,后才把这两样事串在一起系在了杨沫沫的颈上。刘氏边把铜钱系在杨沫沫的颈上,边低声念叨:“红线和铜钱乃是七娘妈所赐,八娘你一定不能让这两样事离,一定要倒及笄之年的七夕节才能取这两样事,取后要将这两样事送到七娘妈这儿来,并备礼答谢七娘妈多年来对你的庇佑……”这些话儿若是真正的小儿哪听得懂?所以杨沫沫知这只是刘氏当着神明的面说的吉利话儿,也算是在七娘妈面前许承诺,许明只要七娘妈能够保佑杨沫沫平平安安、无灾无难的成,待杨沫沫一到及笄之年他们一家便会备礼还愿、谢七娘妈的庇佑。一直到刘氏带着杨沫沫拜完七娘妈,杨沫沫的周岁礼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过完了,而杨沫沫也逐渐的适应了小岞村的一切,慢慢的让自己努力的适应新份和新日,努力的让自己不要去回想上一世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清晨的光化作金光、零零散散的散落在面上,的海风夹杂着淡淡的腥味轻拂过海面,天际的朝才刚刚跃海面、刘氏就已经忙开了,而杨沫沫则坐在小小的围椅里,睁着圆溜溜的小珠打量旁的一切……放看去,只见几十条大小不一的木船斜横在面上,同住在边的渔民们有的在沙滩上晒渔网,有的正在修补木船。他们背后那片同沙滩接壤的陆地斜坡上,零零散散的搭着几座草棚,草棚隐约可见妇人们忙碌的影……时光就在无数个这样的清晨里慢慢逝,转间杨沫沫已快两岁大了,穿越到小岞村也有一年多了。这一年多来让杨沫沫慢慢的对渔家人的生活场景倍熟悉,尤其是每日清晨众人忙碌着的这副景象,每天都像一副简约的素描画般呈现在杨沫沫的面前,更是让杨沫沫慢慢的把自个儿到这副素描画中。随着呆在船上的时间逐渐拉,杨沫沫慢慢的也摸清了她的家的每一个角落———据杨沫沫的目测,她估测杨家一家人是生活在一艘约十二米、宽约两米的新船上,一旁并排停靠着的旧船积应该和新船差不多,只是使用的年份多了一些。因刘氏成天在船上和岸上的草棚里两跑,所以杨大便在船养了一条黄狗,平日里让黄狗看着船,免得让什么生人靠近偷偷的把杨沫沫拐走,那只黄狗见到生人就吠、倒也还算是尽心护家。而打从迈过“送女”那个最难熬的难关后,之后杨家的日便一天天的慢慢好了起来,杨沫沫知在这一年多里,杨大不但在船尾装了个小小的炉、供平时偶尔开小灶用,还在岸上的厨房旁添了个大笼,笼里罩养着十来只杨大从城里买回来的。那些儿,有一半到了杨沫沫的肚里,另一半则由杨大带去城里换些柴米油盐回来,杨沫沫坐着的、类似现代学步车的围椅,就是杨大拿一篮同一个木匠换回来的。这个围椅设计得十分巧妙,把杨沫沫小小的躯放去后,杨沫沫可以坐也可以走,不过这椅始终是笨拙的大件,以杨沫沫的力走上几小步就拖不动它了,所以刘氏也就无需担心杨沫沫会拖着椅跑,忙活的时候就把杨沫沫放在围倚里让她自个儿玩耍。就在杨沫沫睁着小睛四打量时,刘氏已经完厨房的活计,端着刚刚到小溪边洗好的衣服上船来晾。只见刘氏边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船侧架起的竹竿上,边看着杨沫沫“咯咯”直笑———原来杨沫沫呆在船看岸上的风景看腻了,想拖着小围椅转个方向看海景,无奈她太小力气不够,所以无论她再怎么努力、那小围椅也只被她拖离原地一距离,这一距离让杨沫沫最终一脸沮丧的坐在了椅上,嘟着小嘴、瞪着把她困住的围椅。正是杨沫沫这副可的模样把刘氏给逗笑了,刘氏笑了会儿、像是想起了什么般,冲着在船尾收拾渔的杨大:“当家的,咱家阿妹快满两周岁了,是不是该给她取个名儿了?”这时,调的杨六郎不知从哪里钻了来,边偷偷的伸手杨沫沫圆嘟嘟的脸儿,边抢着答:“阿母,小妹是该取名字了,我像她这么大时早就有名字了!”(未完待续)

本章尚未完结,请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