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粥(1/2)

     施粥

    崔一石给她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短短三月时间,你的签竟应了两桩。为父左思右想,特意去了一趟栖岩寺,寻到寺中住持,问他可有破解之法。”

    “元德大师说,咱们家敛财太过,有损福德,难免灾祸临。往常年关时节,咱们只搭半月粥棚,今年脆连搭三月,积福为上。此事就给你来办,往年都有参照,你只需督着他们事便可。”

    “等年后,为父打算建一座善堂,收留那些孤苦无依之人。哦,对了,还有书院!光崔氏族学不够,咱们得行善事啊,不如就为了穷苦学们办间书院,不收束脩。还有庙里的香火钱……”

    崔织晚面带微笑,听着自家老爹越说越起劲,心里隐隐觉得,自己似乎玩大了。

    就因为她随的一句谎,淌走的那可都是白的银啊!她不知钱是怎么来的,只知钱是怎么没的。

    还有那个什么元德大师,为了自己寺里的香火钱,他可真能扯啊。

    其实,不光她疼,她爹也疼。可一想到全家人的平安,崔一石还是觉得这银得不遗余力地

    总之没几天,崔家要连搭三月粥棚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吴州城。

    照惯例,城中富在年关前后都会施粥,短则几日,则半月。一来能博个好名,二来也是为了新年的福德财运。

    崔家不缺银,所以年年都没短过这项,只是,崔老爷知“过犹不及”的理,从不过分冒尖。

    作为吴州首富,崔家的粥棚通常会从腊八摆到上元节,刚好半月有余。至于此番从腊月摆至二月的阔气之举,还是数十年来首次。

    她爹说得不错,这件事并不需要她一个女娃娃太多心,崔织晚要的其实就是对账。

    一共三项,米钱,面钱,还有布钱。各类单价都记得清清楚楚,只是数目有些微,必须要在腊月前校对完。

    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来说,看帐确实难度不小,而这也正是崔一石的用意所在。

    好好学几年账目,他就能放心些铺给女儿,让她学着打理了。

    可惜,崔老爹再明,也猜不到自家女儿早已换了个芯。仔细算来,真正的崔织晚其实都不止三十岁了,这些简单的加减乘除对她来说简直是再枯燥乏味不过。

    每日在女先生的监督,崔织晚都得老老实实打一个时辰算盘,再装模作样地故意错些数字。尽如此,女先生还是忍不住赞她天资颇,崔织晚常常为此心虚脸红。

    真是千好万好,不如老本啃得好啊。

    她推了许多宴会,在家潜心钻研账目。很快,日就到了腊月初一,崔家粥棚正式张罗起来。

    第一日,稀饭馒有余。

    第二日,稀饭馒够。

    第三日,稀饭馒被哄抢而空。

    第四日,大半人都饿着肚离开。

    ……

    崔织晚倚在榻上,听着明夏打探来的消息,一茶差来,立刻猛咳几声。周氏看见,忙上前替她顺气:“姑娘慢些,千万别伤了肺腑。”

    她好不容易缓过气来,一脸怪异地望向明夏,忍不住问:“邓事不是说米粮的数目参照往年吗,怎会这般供不应求?”

本章尚未完结,请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